破解养老储备难题 个人养老金投资能否成为突破口

2022.12.21

分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做好养老金投资规划、增加民众养老储备等话题热度一直不减。

  

今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的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36个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自个人养老金开闸以来,保险业表现十分积极,首批入围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不仅实现“首单”快速落地,更有中国人寿、人保寿险等保险公司率先实现了全国36个先行城市全部出单。

  

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底层逻辑就是引导民众通过设立合理的长期投资专户,提升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水平,增加养老金储备。个人养老金制度强调个人自愿参加,民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缴存这部分养老金,参与操作空间大且灵活性高。

  

目前,保险、基金、银行、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挖掘个人养老金市场,初步形成跨业竞争格局。其中,保险机构布局个人养老金赛道具有比较优势。泰康资产年金投资部分析指出,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诉求与保险的投资诉求有较强的相似性。多数民众养老投资的诉求偏重于养老保障,可以理解为在享受中等收益的基础上获取养老风险保障。与公募基金客户强调获取高收益、银行理财客户强调保本不同,保险消费者天然的诉求是风险保障功能、花小钱保大风险,个人养老投资的诉求显然与保险公司客群的匹配度更高,因而保险公司在助力保障型养老产品方面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资产管理和投资运作角度来看,保险机构擅长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拥有较强的长期资金管理经验。与其较长的负债端久期相匹配,保险机构的主要管理目标是在保障资产安全基础上提升收益。因此,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机构擅长管理短期不稳定的资金相比,保险基金从负债性质到投资策略制定方面,均显示出长周期的特点。一方面,根据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数据,伴随险资运用余额的增长,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占比相对稳定,近7年来均在12%至14%区间波动,权益配置比例并未受到权益市场估值大幅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利用长期资金优势,在低流动性资产上增加配置,以获取低流动性溢价提高投资收益,尤其是在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债权计划等领域,都有充分的配置布局,这极大地提升了险企多资产配置的能力。

  

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安排,我国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延迟纳税、降低税率、完善模式、简化流程,搭建多方互通的信息平台等,金融监管部门也减免了很多费用,为市场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不过,个人养老金投资能否释放更大效用,还要看金融机构是否可以提供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强的产品,让参加者体验到切实的获得感。

  

保险公司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升个人养老金业务水平。其一,在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面,产品设计可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精算优势以及养老产业的布局优势,针对养老金产品的领取阶段,探索浮动收益+终身领取、投资型产品+重疾保障、投资型产品+养老护理等产品形态,充分将养老投资和养老服务进行整合。其二,基于海量数据形成养老金投资者的精细化客户画像。与第一、第二支柱养老金投资不同,第三支柱中个人拥有完全自主投资选择权,精准识别客户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匹配的产品和方案,可以更好地提升参保者的投资体验。

  

就个人而言,储备养老金当然是越早越好。因为延长养老金储备时间,可以积累尽可能多的本金。同时,复利也需要时间去发酵,投资期限足够长,才能享受到复利效应,带给未来更多的价值增长。如首批入选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单中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其预定利率就为复利,在长生命周期内可发挥复利效应,利用时间价值获取被动收入与长期增值,促进养老财富的积累。

  

个人养老金投资中规定了不少参加人的自主选择项目,如缴费频次可以是按年、按月或是按次;投资计划如何选定品种和金额;领取方案可以是按月、分次或是一次性等。但对于许多民众来说,专业知识的缺乏往往会造成选择上的困难。因此,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需要培养既懂得资产配置又熟悉养老保险政策的业务人员,结合客户的财务状态、预期收益目标、投资风险偏好等多种因素,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咨询服务。


来源:金融时报


更多关于深圳市养老院排行榜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