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如何更好满足银发族需求?鼓励多元参与

2023.10.23

分享:

长护险如何更好满足银发族需求

专家建议,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设置精准化服务供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18.7%。为解决个体由于长期失能失智,无法顺利完成基本生活照料难题,我国逐步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上海等6个试点地区根据当地情况开展推广,为老年人群带来更多保障。

长护险在我国处于试点阶段,如何确保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近日,由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专家提出,应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需求。


“起点评估”应更全面


目前,我国长护险所覆盖的群体主要指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群体,少数试点地区(上海、苏州、呼和浩特等6个地区)将覆盖群体拓展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群体。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说,功能评估是长护险的制度“起点”,直接关系到制度后续筹资缴费程度、待遇给付水平、服务供给内容。

从内涵来看,确保个体维持基本生活照料、日常医疗护理的功能能力,包括活动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但目前我国除了少数试点城市(如上海、成都)采取涵盖活动功能、认知功能等多维度功能评估外,其他试点地区功能评估过于依靠以活动功能为唯一内容的评定工具。

专家认为,单一化评估方式,不利于精准识别有照护需求的对象,也不利于针对不同功能障碍的群体提供差异化长期护理。长护险扩大试点,应在制度设立之初,就确定整合性功能评估的科学理念,借鉴先行地区和国家评估经验,实现对个体功能能力的全面评估。


“公私合作”能提高效率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我国长护险在操作过程中呈现二元化特征,部分试点城市长护险的具体经办及服务供给由政府部门全权执行、管理和监督;部分试点城市则在公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即通过将长护险经办及其服务供给委托给市场组织(主要是商业保险公司)来具体执行。在专家看来,公私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长护险制度的运行效率,激活照护服务产业,实现产业和事业的协同发展。

具体分析,专业医疗评估可以参与到长护险整合性功能评估之中,商业保险公司有丰富的经办资源,养老服务机构能融入服务供给,医疗设备器械、建筑公司则可在康复辅具、适老化改造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文娟强调,照护服务产业的发展,势必需要依托长护险事业的多元化主体参与,通过将商业保险公司、医疗评估和器械机构、适老化改造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纳入到长护险的参与主体之中,方能高效、优质地满足被保险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需求,推动照护产业蓬勃发展。


应向居家护理倾斜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和护理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表示,明确老年人需求,设计服务流程前置,将能更好实现目标。

专家举例,长护险主要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根据被保险人的功能障碍等方面特殊情况,设置精准化服务供给。例如,导致生活照料困难的原因,既可能是老年人自身功能障碍(如活动功能障碍等),也可能是老年人生活环境不适宜(如居家环境地面不平、门槛较高、厕浴不防滑等)。商业保险公司、医疗器械机构等可以通过为老年人配置相关康复辅具(轮椅、助听器、助步器等),维持功能的正常发挥。而适老化改造机构、医疗器械公司等可通过适老环境改善,来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丁汉升研究员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照护计划,将照护需求划分等级开展,可以实现个人照护方案的科学化和个性化,也便于政府和护理机构对护理员的实际服务情况进行监管。

此外,长护险在“服务递送”模式上主要包括居家、机构两个场景。系统化的长期护理体系应以居家护理为主,机构护理为辅,过于倚重机构护理无法满足大多数被保险人的护理需求。与会专家建议未来长护险推广时,应特别注意倾斜资源到居家护理,为失能失智程度中度及其以下的被保险人提供上门居家护理服务。家庭支持性服务也应有所拓展,具体可涵盖喘息服务(请专业人员去家中照料或把老人接到养老机构照料,让家属“喘口气”)、技能培训、精神慰藉、适度经济补供等,以此提高被保险人的照护质量。


来源:解放网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费用一览表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