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专家徐福: 一扎一熏能救急也能调理

2023.09.08

分享:


本报记者 戴虹红

  通讯员 黄思佳 祁骥


  针灸疗法包含针法和灸法,既能用于平常调理,也能用于救急。说起自己的专业,徐福充满自信。

  徐福告诉记者,早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64项病症可以将针灸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包括高血压、面瘫、肾绞痛、胃下垂等。


  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


  徐福先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2021年11月,他出差乘坐高铁,一位40多岁女性忽发高烧,并引发惊厥、抽筋。车上广播急寻医生,徐福立刻从隔壁车厢跑到女子身边,在查看情况后,他从随身携带的针灸包里掏出针,做好消毒,在患者人中、井穴、涌泉穴扎针,并进行相应手法治疗,5分钟后,女子体温降了下来,人也清醒过来。当时,周围人纷纷感叹“针灸真厉害”。

  通常,大家会将“针灸”看成一个整体,因此,徐福在看诊时,常常会和患者细细讲解两者不同之处。

  “针和灸都是中医临床治疗性操作,属于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外治方法,包括针刺和灸法两种具体操作。”徐福说,针刺是指把毫针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早期的针是用砭石,之后发展出骨针、竹针、铜针、金银针,现在广泛应用的则是不锈钢针。

  而灸法是以预制的艾柱或艾草,在体表一定部位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又称为艾灸。


  目前狭义上的针灸,大家可能更多理解为针刺。

  针刺讲究神气合一 自行操作有风险


  人体到底有多少个穴位可扎针?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徐福笑答,在明代杨继洲撰写的中医典籍《针灸大成》中,人体有361个穴位,随着医学发展,人们发现,仅耳朵上就有七八十个穴位。

  针刺疗法主要有三大作用:镇痛、调整免疫及调节机体内脏功能。这种疗法有很广的适应症,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及五官科等。

  徐福说,其实每次施针,对医生而言是很耗“神气”的,但也正因为医生能专注于“神”,才能让病人有“得气感”。如果医生施针时手下有沉紧感,病人能同步互动,在“神”和“气”上加以配合,医患之间能建立“通路”,治疗效果会更好。针有长短之分,短针可扎眼耳,长针可扎背臀,有时施完针,他会大汗淋漓。

  徐福提醒,如果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的人自行施针,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弯针、滞针、断针等,不恰当的操作方法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反而会给人体带来诸多伤害,甚至扎伤内脏,导致气胸、脏器出血等,若损伤神经,严重者可能瘫痪。

  对老年人来说,针刺是一种相对“友好”,甚至能一针见效的治疗方式。一些慢性疼痛症(如颈腰腿痛、关节病等),内脏功能减弱引起的不适(如慢性支气管炎、腹胀便秘、心悸、前列腺肥大、耳鸣耳聋等),免疫功能异常的病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疲劳综合征等),以及失眠症、抑郁症、记忆力减退等,都可以釆用这一疗法进行调理。


  治疗需心态平和

  几个要点务必注意


  一些患者既怕被扎又想治疗,精神和肌肉都会出现紧张。对此,徐福表示,他会对首次受术者做好心理疏导,避免过于紧张或者减轻恐惧心理,在患者心态平和的情况下进行针灸。当然,如果受术者本身“见针就晕”,还是选择其他治疗方式为好。

  此外,徐福提醒,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接受治疗前不宜过饱或者过饥,也不能饮酒,避免在针灸时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同时,如果出现头晕、脸色苍白、大汗等异常情况,应暂停针灸。

  针灸后要注意针刺部位避免受凉、受风,两个小时后才能洗澡。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体质虚弱人群,如果有腰椎、颈椎疾病的患者,施针后更需要注意合理休息。宜清淡饮食,少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

  对于患有慢性病、虚寒瘀阻患者,徐福表示,如果仅用于家庭日常保健,可通过温盒灸或艾箱灸等自行施灸,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施灸部位可取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用于补元气,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的是,热症患者不宜施行艾灸。同时,施灸前要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艾灸不可离皮肤太近,避免烫伤,一般20-30分钟为宜,糖尿病患者施灸时最好有人陪同。

  当然,一些特殊灸法,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如瘢痕灸、隔姜灸、督脉灸、温针灸以及大面积、大刺激量灸法等,还是应到正规医疗机构请专业人士进行操作。


来源:浙江老年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费用一览表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