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2022.11.24

分享: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口结构、居住方式发生转变,突出表现为家中老人与其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拉长和相处时间缩短,这种变化严重冲击传统家庭功能,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逐渐显露。


  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乡土情结之间的多重叠加效应。一方面,以户籍制度及附着其上的社会福利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完全迁移形成巨大阻力;另一方面,以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不完全迁移形成巨大拉力。上述效应的双向叠加影响农村家庭决策,使得在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家庭部分成员留在农村形成农村留守人口。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相比,留守老人处于家庭资源分配和决策的末端,同时还往往承担着留守儿童照料的责任,加之老年人普遍健康状况不佳,他们的生活处境因而更加艰难。总体来看,我国留守老人面临养老保障水平低、劳动参与率高且劳动强度大等不利局面,应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一是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明显。一般来说,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在于养老金、劳动收入、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性收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等方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口以领取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高达69.83%,居住在镇的老年人口相应比例为31.75%,而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相应比例只有10.43%;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分别以劳动收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分别为33.58%、41.87%,居住在镇的老年人口相应比例为19.67%、37.15%,而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口相应比例仅为7.33%、17.29%。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口领取离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低于城镇老年人口,而依靠劳动收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高于城镇老年人口。


  二是农村留守老人劳动参与率高且劳动强度大。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以小散农户为主,成年子女外出使本该退出生产的农村留守老人成为重要的农业劳动力。由于农村老年人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农村留守老人年满“退休年龄”后是否继续劳动主要基于个人与家庭选择,来自社会制度方面的影响很小。同时,从家庭经济决策看,老年人留守农村,维护土地承包权,维持基本农业收入,年轻人外出务工,争取更好就业机会,取得更高劳动收入,成为农民家庭的最优决策。因此,农村留守老人延长劳动参与是家庭劳动力缺乏和经济压力推动下的较低层次“缺失性需求”。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子女外出务工时间延长和迁移距离扩大,孙辈照顾和家务负担比起农业劳动负担更深刻地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首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美好生活向往。按照干净整洁、生活便捷、美丽宜居的要求,改善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遵循乡村自然发展规律,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注重融合乡村特点、乡土味道、乡村风貌和乡愁记忆,针对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需求开展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疾病防控常识,提高留守老人健康素养,引导他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优化村庄公共设施布局,集中建设村庄健身场所,广泛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通过综合举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满足留守老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生活健康水平。


  其次,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解决农村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照料问题。农村地区一直存在传统乡土社会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血缘亲缘、乡里乡亲、邻里互助、熟人社会为互助养老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互助养老具有成本低、非营利、多元参与、灵活多样的特点,是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路径。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培训等方面对互助养老进行指导和支持,村庄要利用好集体资金、闲置房产和设施,动员年轻村民、社会力量、志愿者或低龄老人等力量,力所能及地为高龄留守老人或失能半失能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及时响应他们的紧急需求。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建立村庄互助养老院、幸福大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等场所,配备必要生活用品和设施,组织留守老人集中居住、就餐和活动。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乡村医生为留守老人提供定制化的定期体检、指导用药、帮助就医、紧急送医等基本医疗服务,及时排查疾病隐患,减少留守老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


  再次,创造良好的返乡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环境,实现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和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两全其美”。家有留守老人需要照顾等家庭责任的驱动,是农民工被动返乡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工来说,返乡后能不能顺利就业创业,不仅关系农民工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农民工能否为家中的父母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因现行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有限、可容纳劳动力规模有限,返乡农民工在农业生产之外需要寻找提高经济收入的就业机会,但由于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缺乏支持,一些农民工回流后面临就业创业困境。对此,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升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政策,创造就业岗位,加大金融扶持,提供长效、系统的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本积累机会和途径,使返乡农民工返乡后能够适应市场环境,谋定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创业机会。这样做,既能免除返乡农民工对工作、收入等的后顾之忧,也能提升他们的代际支持能力,更好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来源: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机构费用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