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莎
本报记者 戴虹红
近日,浙江多地气温屡破40℃大关。记者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急诊室了解到,进入伏天以来,心梗患者的数量较气温适宜的5月多了近50%,其中较多患者属于不典型心梗症状,其他如肠胃、中暑病人也有大幅增加。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高温耐受力相对较弱,更易出现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为此,记者采访该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心血管病专家窦丽萍,为老年朋友定制了一份专“暑”守护的养生指南。
医疗守护:日常监测 应急准备
高温下,老年人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容易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医生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血压、血糖、血脂等项目的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健康问题。家中应备有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简单医疗设备,方便日常自我监测。
医生提醒,老年朋友家中应备有常用应急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心血管急救药物,以及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同时,要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CPR),以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
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高温季节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特别注意预防中暑、热射病和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头晕、恶心、身体乏力、胸闷不适或言语表达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饮食调养:清淡为主 营养均衡
夏季气温高,人体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饮食为主,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在清淡饮食基础上,老年人还需注意营养均衡。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同时多吃豆制品和粗粮,以补充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此外,注意食物的卫生安全,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应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千万不要等口渴时才饮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但应避免过多摄入碳酸饮料和冷饮,以免对胃肠造成不良刺激。医生建议,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菊花茶等消暑饮品,既能解渴又能补充电解质。
居住环境:通风降温 清洁卫生
保持室内通风是降低室内温度的有效方法。医生建议,早晚应开窗通风,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同时,使用空调降温时,切勿贪凉,这段时间室内外温差很大,所以室内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一般建议控制在27℃以上,且避免空调直吹。此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后,若需外出至高温环境,应随身携带一件轻薄外衣,以便在身体因出汗而毛孔张开时,能够及时披上,防止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导致的感冒或其他健康问题。
家中窗户应安装遮阳帘或百叶窗等遮阳设施,减少阳光直射室内。外出时,老年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打遮阳伞、穿长袖衣物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应定期打扫房间,勤换勤洗衣物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出行社交:
合理安排 避免高温
窦丽萍提醒,高温天气下,老年人要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中午12时至下午3时。
“实在要外出,我提供几个小建议。首先是提前规划行程路线,尽量选择阴凉多的道路,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和饮用水。同时,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和舒适的鞋子,以减少身体负担和热量积聚。”窦丽萍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有空调的公交车或地铁等交通工具,以减少高温对身体的直接影响。同时,注意保持车内通风和卫生清洁。
当然,一直在室内也不利于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高温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焦虑不安。家人应多给予老年人关心和陪伴,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帮助老年朋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炎夏挑战。”窦丽萍说。
从老年人自身来说,可以到清凉处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戏曲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结交朋友。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进行学习充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清晨或傍晚气温不是太高的时间段,老年朋友还是要动一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低冲击的锻炼方式,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缓解夏季常见的烦躁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
来源:浙江老年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费用一览表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