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乐雨 通讯员 李彬
手不住发抖竟是遗传病。今年60多岁的戚大伯10多年前发现手会不自主发抖,由于起初并不严重,未能引起重视。随着抖动越发频繁,尤其是人多紧张时更加明显,深受困扰的戚大伯前往医院就诊。医生考虑其是特发性震颤,建议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年龄增长,戚大伯手抖症状越发严重,还影响到头和下巴,紧张时会不停点头,讲话也变得有些含糊。更奇怪的是,戚大伯的母亲和姐姐也有类似症状。近日,老人来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章晓英副主任医师判断他可能不是简单的特发性震颤。
经该院神经精神多学科联合会诊,戚大伯患的是一种罕见病——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SCA12)。
章晓英介绍,该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脑干,故也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大部分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也可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等。
查明病因后,经治疗,戚大伯睡眠改善,情绪好转,手抖头摇症状也比入院时有所减轻。
医生表示,医学上把这种抖动叫作震颤,不同震颤归属不同疾病,根据发生情况不同,可分两大类。
静止性震颤指在安静、身体放松状态下出现的震颤,如静坐时将手放在大腿上,手出现无法控制的抖动,在活动时减轻或消失,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帕金森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不是就一定是帕金森病?其实不然,低钾血症可能出现手抖症状,或是搬抬重物后也会短期出现。若出现静止性震颤,可前往正规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动作性震颤是在肢体做动作时出现的震颤。日常生活中所做动作复杂多样,根据不同情况,动作性震颤又分为姿势性震颤、等轴性震颤和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是指在肢体维持一个抵抗重力的姿势时发生的震颤,如将手臂在身前平举时,需要抵抗手臂的重量,此时出现的手部震颤就是姿势性震颤。等轴性震颤是指当对某物体用力时出现震颤,如在紧握拳头时出现。运动性震颤是指出现在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常在肢体开始活动时或运动中出现,部分情况在快接近目标时明显,如在夹菜时出现震颤,越靠近菜肴手颤情况越严重,也被叫作意向性震颤。
章晓英介绍,产生动作性震颤原因很多,健康人群剧烈活动后、紧张、低血糖时也会出现。也会见于一些异常情况中,如药物使用,甲状腺功能亢进会诱发姿势性震颤,小脑病变会导致意向性震颤等。
有时,震颤发作不是单一的,会有多种类型混合发作,因此不能因为震颤的发生擅自用药或焦虑,建议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来源:浙江老年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费用一览表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