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机构养老如何托起幸福晚年

2023.04.06

分享:


在我省农村地区,除民政兜底的特困供养人群在需要时,可以免费入住政府主办的敬老院之外,越来越多高龄或身体机能退化的老人,在子女无暇照顾的情形下,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如何?在管理方式上有何创新?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集中护理,支持农村养老院向居家、社区养老延伸服务——


  创新管理,探索专业多元养老路径


  3月22日,在舒城县百神庙镇官塘村的厚德养老护理院,记者见到了80岁的张道稳老人。“我刚到这里的时候,腿不能走,躺在床上,经过一年多的康复锻炼,现在又能走了,非常感谢厚德养老护理院的照料。”张道稳老人操着浓浓的舒城口音对记者说。

  2021年11月,家住舒城县柏林乡马松村的张道稳老人因为脑梗被送到医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作为五保老人,他被送到厚德养老护理院,开始了机构养老生活。

  舒城县60周岁以上老人有近20万人,其中近九成是农村户籍,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引起更多关注。张道稳老人口中的厚德养老护理院是舒城县民政局引入的社会化经营机构,在原百神庙镇敬老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于2018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我们在引入厚德时就跟他们签署了框架协议,要求只接收舒城县失能半失能的五保老人。”舒城县民政局局长汤安和告诉记者。在以往的养老实践中,舒城县发现,把能够自理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放在一起供养,问题较多,后者往往得不到更好的照顾。

  为此,舒城县创新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集中护理模式,在舒城县先后引入厚德、尚德两家机构开展相关服务。截至目前,厚德、尚德两家机构共收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359人,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护、康复锻炼等服务。

  为提升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专业化照护水平,安庆市规定,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以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机构。对供养人数较少、服务功能较弱的乡镇敬老院,采取关、停、并、转的形式进行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安庆市注重发挥农村养老院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其向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延伸服务。岳西县天堂湖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县内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机构老人的同时,还把服务向社会延伸。“我们建成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城东日间活动中心免费向社会老人开放,居家养老月服务人数有700余人。”天堂湖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吴烈末告诉记者。

  “医中有养”逐渐受到市场欢迎,“养中有医”也日渐成为农村养老机构刚需配置——


  医养结合,患病老人获得更好照护


  3月24日,记者一走进岳西县温泉镇桃岭村的岳西县鸿福护理院,就碰到了在此入住的刘桂花老人。她静静地坐在轮椅上,正等待护士过来进行康复治疗。听说我是来采访的记者,老人就打开话匣说道:“我今年71岁了,家住头陀镇头陀村,因为摔了一跤,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前年就住了进来。”

  一旁的护工补充说,刘桂花有4个儿子,因为忙于工作,他们无暇照顾好生病的母亲,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把母亲送到护理院。“我们考察了好几家养老机构,看到这里医疗条件好一些,把老母亲送到这里比较放心。”记者联系上老人的儿媳储遗琴,她在电话里这样解释道。

  “我婆婆算半失能老人,每个月的入住费用是3480元,每个儿子出一点也不算多。婆婆在这里比在家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放在这里我们也很放心,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会把老人接回去住几天。”储遗琴说,他们把母亲送到这里并非不管不问。

  鸿福护理院前身是一所以康复理疗为特色的一级综合医院,2021年起正式开始康养项目,已累计入住100多位老人。“住进我们护理院的老人多伴有慢性病,因为高血压、脑中风等后遗症造成行动不便,住进这里都希望获得更好的医疗照护服务。”鸿福护理院负责人胡飞飞说,入住护理院的老人能够做到小病到床前,常规病、多发病不出中心大院。

  为了给入住老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鸿福护理院采取护工、护士、医生、总值班四套人马24小时在岗制度,视情为老人提供中药调理、针灸治疗、康复训练、按摩等服务,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恢复身体机能。

  如果说“医中有养”逐渐受到市场欢迎,“养中有医”也日渐成为农村养老机构的刚需配置。近年来,金寨县在全县24家乡镇敬老院挂牌乡镇卫生院康复病区,对养老人员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康复病房,由乡镇卫生院派驻2名到3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服务管理,每周组织全科医师开展不少于1次健康巡诊、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等基本康养服务。“推动基层‘医养脱节’向‘医养结合’和‘医防融合’转变。”金寨县民政局负责人王明表示。


  护理人员“老龄化”,老人精神生活单调、情感孤独——

  提升服务,多层次满足老年人需求


  在我省农村地区,除政府部门承担兜底人群的养老职责外,也引入了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多元力量的进驻,提升了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在硬件设施上也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软件上,仍有提高服务质量的空间。

  记者在多个农村养老院看到,护理人员多是从附近招募的村民,他们的年纪多在50岁到60岁,也是即将步入老年生活的“准老人”。“护理老人的工作很辛苦,年轻人很少能吃得了这个苦。工资少了招不到年轻人,工资多了我们又付不起。”舒城县九九老年公寓负责人钱业存谈起护理员队伍满是无奈。

  考虑到运营成本,多数农村养老院护理员和老人的数量比大约维持在1∶5,即1位护理员负责照顾5位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24小时吃住在一起,除去休息时间,想要尽心照顾好老人,对护理员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

  养老机构针对护理员有入职培训和机构内部培训,民政部门也组织了针对养老护理员的定期培训和评优工作,这些培训能否有效触达承担充实工作量的护理员、培训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护理员群体的“年迈”和养老院年轻工作人员的缺乏,也导致老人精神生活的单调。据记者观察,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数时间躺在床上,唯一的娱乐工具是房间里的电视,而由于可能存在的“众口难调”和影响休息问题,电视的使用率看起来不是很高。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些农村养老院开辟了聚会聊天区,生活尚能自理或是可以借助轮椅活动的老人,可以聚到这里聊天或看电视。有些养老院也在院子里设置了舞台,方便慰问演出活动的举行,不过这些演出的次数一年下来并不是很多。

  “我们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跟老人一起聚餐吃饭。每个月也会给老人过一次集体生日。傍晚的时候会放电影,感兴趣的老人可以过来观看。”舒城县厚德养老护理院院长侯东燕告诉记者,作为一名“85后”管理人员,侯东燕尽自己所能丰富着院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业内人士表示,农村养老院想要提高老年人的入住体验,做好生活保障外,更需关注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引入当地的医疗资源进驻院区,另一方面,政府和养老院合力引入第三方资源,充实养老院精神文化活动,真正让老年人住有所安、老有所乐。


来源:安徽日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排行榜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