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68%的退休老年人有强烈的再就业意愿

2022.11.22

分享:


退休后再就业面临怎样的困境?银发族如何找到合适的机会重返职场?哪些行业对老年人就业最友好?为清晰地呈现老龄群体再就业现状,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面向达到退休年龄的求职者(法定退休年龄:男年满 60 周岁,女干部年满 55 周岁、女工人年满 50 周岁)进行了访谈与调查,于近日发布《2022 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


-01-

68%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三成受访者有经济压力


《报告》显示,68% 的老龄群体在退休后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就性别而言,有更多的男性求职者愿意进入再就业市场(36.46%),比女性高出 4.9 个百分点。

根据调研,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6.7% 老年人重返就业市场为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19% 求职者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34.3% 求职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在被问及 “再就业期间的主要开支” 时,日常生活开销(37.7%)、养老储备金(21.3%)、为子女分担压力(18.3%)列为前三大主要负担。现阶段,“生儿养老”传统观念正在改变,有些老人退休之后,主动或被动工作用于补贴子女生活。此外,旅游等娱乐消费(8.3%)以及医疗消费(5.3%)也是老龄就业群体的主要支出方向。

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老龄群体往往倾向于本地就业(拥有工作地的本地户籍)而不是跨城工作。而本地就业最大的优势是早已建立的稳定家庭关系和熟悉的社会网络。《报告》显示,18.4% 老龄求职者处于跨城工作状态,其中有 32% 和 29.6% 工作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杭州、重庆等)以及一线城市。还有部分受访者(28.7%)前往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求职就业。



-02-

八成老年人线下渠道求职,服务行业需求最多


传统线下渠道是老龄群体求职时的主流方式,他(她)们大多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获取工作机会。《报告》发现,58.3% 求职者通过朋友、熟人、亲戚家人的介绍实现再次就业,19.3% 求职者会实际到店询问招工需求,10.7% 通过本地人才市场和专场招聘会求职就业。同时,主流招聘平台(11.7%)也是退休老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网络招聘网站不仅为用工企业提供了招聘的窗口,畅通企业和老年人才沟通的渠道;同样为求职的老年人提供了海量信息,将供需进一步匹配起来。梳理网站可以看到,在前程无忧发布招聘需求的岗位包括档案管理员、保洁、财务等均标注着 “退休”、“返聘”、“大龄” 等字眼。

据调研,老龄群体在退休后选择工作主要依据过往的职业经历与工作技能来确定。《报告》统计,对于有专业技能的求职者来说,财务会计、技术咨询等岗位(16.3%)和书法老师、摄影师等培训行业(9%)是他们的最多选择。对学历不高但耐心细致的求职者而言,则更多选择从事服务业(41%)和后勤(20%)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保洁人员、城市环卫工、厨师等岗位。


-03-

41.3% 求职者受到年龄歧视,职场人迎面 “延迟退休” 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社会上仍存在歧视老年人再就业的错误认识。现实中,距离实现 “老有所为” 还有一定距离。《报告》显示,老龄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年龄限制,41.3% 的老龄受访者曾因 “年纪大” 被公司拒之门外。除此之外,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也不可或缺。分别有 28% 和 16.3% 的受访者表示精力不够旺盛、没有专业技能是再就业中面临的难题。





根据《报告》,35.7% 的子女对父母再就业表示支持;25.3% 子女不想让父母继续工作受累,认为退休后应该歇息;24.7% 表示心疼父母;仅有 7.3% 的后辈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对此,前程无忧资深职场顾问王剑表示,老年人再就业是相互选择的结果,用人单位愿意接受老年人,既有成本考虑也有岗位考量。有些岗位年轻人不感兴趣也嫌工资低,对于部分不需高强度体力和复杂技术的岗位,返聘老年员工更是现实选择。

《调查报告》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为应对“延迟退休”政策,现在已经有46%的职场人计划养好身体,他们深知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有27.7%职场人正在努力存款,为老年生活做充分的准备;17.7%的人沉迷赚钱,争取早日实现“退休自由”。


-04-

综合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第二次人口红利待开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为8.8亿人,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08年,为10.75年。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了2.47岁。

“伴随人口转型,人口机会和人口红利都在转型,不要轻言人口红利消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曾在人民网研究院主办的相关主题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劳动力占优势、抚养比较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第二次人口红利则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人力资源及第一次人口红利开发时积淀的人力资本。

他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逐渐弱化的同时,人力资本积淀日渐厚实。一方面,健康人力资本改善显著,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教育人力资本大幅提升。综合人力资本水平的大幅改善,不仅是延续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动力,更是人口负增长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晶表示,由此可见,老龄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人口红利。与以往的老年群体相比,60后老年群体健康状况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社会保障水平更好,他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高,就业意愿更强烈。这对于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而言是非常好的基础。


-05-

营造友好就业氛围,切实发挥政策效力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如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老年人劳动就业权益和创业权益。

如何进一步落实这些政策措施?

专家普遍认为,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对老年人的传统看法,形成包容友好的就业氛围,切实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相应的支持,真正实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

专家建议,以法律手段禁止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歧视,明确再就业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劳动关系,在工伤保险、职业病防治和最低工资保障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同等待遇;完善老年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建立老年人才库、信息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老年人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出台税收优惠或补贴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招聘老年人。

此外,推广适合老年人的工作模式,如弹性工作时间、兼职工作形式、远程工作方式等;为老年人出行、工作、生活提供更安全、友好的环境。

政府在老年教育和培训上提供政策支持,为老年人进入社区老年大学、甚至普通高等院校继续接受教育提供便利,不仅在经济上给予补贴,还要在专业课程的安排、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来源: 新华养老週刊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机构费用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