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路径探析

2022.09.16

分享: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为建立全国范围内长护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2016年长护险制度开始试点,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首批3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新增14个试点城市,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增至49个,制度总体运行稳定。2021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长护险参保人数10835.3万人,享受待遇人数83.5万人;基金收入196.1亿元,基金支出131.4亿元;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4845个,护理服务人员数19.1万人。


  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的实施成效较为显著。一是缓解失能人员及其家庭负担。长护险政策受到了广大失能人员的关注,有效解决了长期失能人员护理和日常照料难题,极大地缓解了众多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窘境。二是减轻医保基金支付压力。长护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补充和延伸,一方面将疾病治疗、恢复性治疗护理与维持性护理进行适当划分,引导护理服务由医院向照护机构转移,促进医疗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长护险专项基金可增加基金共济能力,缓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三是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老人增多,护理需求日趋增加,养老服务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实施长护险有助于吸引社会力量加大对照护服务机构的投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同时也将激发市场对照护服务人才的需求,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长护险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参保患者对于护理服务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护工照护水平距离患者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可提供护理服务网点少、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护理人员缺口大等问题也日渐凸显,护理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最为突出,对预防护理的认识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更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措施。从照护内容来看,康复服务和精神慰藉内容存在明显缺陷,经过系统性培训的高素质照护人员存量少是根本原因,强化提升照护人员服务能力,是保障长护险全面提升的必要途径。另外,各试点地区以医保统筹和政府补助为主,大多数通过划拨医疗保险基金、调节医疗保险费率、财政补贴等途径筹集资金。由于主要以医疗保障和财政资金作为筹资渠道,如果医疗保险金难有盈余或出现明显不足,要想维持长护险制度的持续运行势必增加财政支出。同时,长护险目前这种由医保基金“平移”或从医保基金结余中划转的筹资方式显然会使基金的筹集规模受限。


  优化长护险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各地要做好参保地的参保缴费工作。医疗保障部门作为长护险主管部门,负责长护险的组织实施,应制定长护险实施细则,包括制定照护服务机构准入与管理、照护服务标准与评价考核、费用结算管理与待遇享受等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作为长护险经办机构,应严格按规定做好资金筹集、支付、结算等经办服务与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将长护险专项补助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加强对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民政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监督管理工作;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的照护服务行为,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做好长护险与老年服务的衔接工作;总工会、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要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长护险的有关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强化对长护险工作的指导和检查。


  强化监督,确保运行规范。长护险主管部门、长护险经办机构应建立符合长护险特点的经办服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基金筹集、评定复审、费用支付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防范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基金安全。积极完善信息系统相关功能,确保所有操作均可通过系统实现痕迹追踪。大力完善移动监管程序建设,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


  大力扶持,培育照护市场。大力发展社会化照护服务市场,对符合规定的照护型床位,政府给予建设、运营补贴,鼓励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符合标准的、独立专业的照护病区及照护床位,鼓励具备条件的卫生院校、培训机构、服务企业通过专项培训及资源整合,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照护人员队伍,对符合规定的给予培训补贴和入职补助。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提高照护服务质量。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照护人员工资、社保等待遇,提高其社会荣誉感,稳定照护人员队伍,推进长护险事业发展。


  规范标准,提升护理服务专业度。长护险的服务标准中很大部分涉及医疗护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在服务等级与支付标准上体现差别化。针对医疗护理及家庭成员承担护理的可以引入远程指导来提升操作的专业性,同时这也能够减少长护险的支出。对于失能早期未纳入长护险的人员应加入康复服务项目,可以有效推迟其进入失能状态的时间,从而减少医保基金的支出。建议针对护理质量的评估更多关注以下关键指标:日常生活能力保持与提高、行动能力保持与提升、压疮风险、导管管理风险、尿路感染风险、跌倒风险、抑郁风险、服药安全风险、慢病并发症风险、住院风险等。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由医保部门设立定点医疗单位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医疗康复、康复保健、上门医疗、指导用药等护理工作,使重度失能人员得到更专业的治疗。


  联合监管,发挥各类组织及机构相关职能。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整合专业力量,规范评估标准,提升护理服务专业度。积极打通公安、民政等相关政府部门间信息壁垒。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设备进行失能人员动态管理工作,对活动状态异常的失能人员进行信息标记,由专业人员及时上门复查,在提升监管力度的同时减轻人力负担。


本文发表于2022年9月9日《中国人口报》理论版

文┃张亚菁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民政局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长护险补贴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