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4个“超级”特征

2022.09.16

分享:


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新形态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一点,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老年人口比例急剧扩大,老龄化新格局下经济社会正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中国正在经历老龄社会形态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文基于“七普”数据,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特征进行解读,为更加深入认识人口老龄化形势提供相应参考。

总体上来讲,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呈现四“超”特点。


-01-

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基数


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老龄化程度,200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人口普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持续攀升,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0%,两者比重较2010年分别上升5.44和4.63个百分点。




人口年龄结构图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属于老龄社会,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中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为1亿9064万,占比为13.50%,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深度老龄化”的门槛。

我国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虽然根据国际惯例看并未达到深度老龄化阶段,但是通过分析我国历史人口出生数据不难发现,由于特定历史阶段人口出生数量的波动,接下来5至10年,我国将加速进人深度老龄化社会,短期内会面临老龄化率急剧加速的局面。


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我国迎来新的婴儿潮,出生人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从1962年至1966年之间,累计出生人口达到13793万人;1967年至1971年之间,累计出生人口达到13526万人,这两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口将在未来5—10年内退出就业市场,粗略估计未来老龄化人口会增加约2.7亿人,短期内包括养老保险支出、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等在内的养老系统将承受巨大压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1962年至1971年之间出生的人群(见下表),在其生育时恰逢赶上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其子女将来赡养老人的压力亦会剧增。上述两个问题叠加之后,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




-02-

超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从21世纪前半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例波动性、阶段化的增长过程来看,2035年和2050年都将是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前夕,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突破4亿人,相应比例接近30%;年净增量经过长时间、高水平的波峰期之后,将会转入波谷期;男女两性老年人口相差约300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直逼3亿人大关,比例达到20%;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000万人,与欧洲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规模相当,高龄化水平预计为15%。


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前夕,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约为4.8亿人,直逼峰值水平,相应比例超过35%;年净增量跨过最后一个高位演进期,此后转为零值及负值;男女两性老年人口的数量差接近4300万人的最高值;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即将开启第三个快速增长期;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1亿人大关,占比将达20%。


高龄化是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

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在21世纪前半叶持续抬升相对应,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也整体上显示增长态势,2020年、2035年、2050年分别可达近3000万人、约6100万人、超1.1亿人。这使得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将始终保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亦使得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两重波浪式演进相交织,而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在21世纪后半叶迎来零增长和负增长之时,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还将继续走高。在21世纪相当长的时期里,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会维持1亿人以上,必须为此做足准备。



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变动趋势 (2015—2065年)

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已成为我国老龄社会新形态的鲜明特征之一。


-03-

超大差异的区域老龄化水平


以第七次人口普数据为基础阐述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特征。下表展示了两种地区划分方式下“六普”和“七普”各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



按照行政地理分区来看,东北地区仍然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出相近的老龄化水平,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9.50%左右和14.00%左右,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区域,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4.60%和10.40%左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西南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居中,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6.48%和12.40%,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七类地区表现出4种老龄化水平(详见下图,虚线为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而言,我国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较以往更加明显,且无法用任何一种因素(如经济、气候、地理条件等)完全加以解释,因此地方性政策和措施需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老龄化应对方略。


-04-

超高的城市老龄化程度

人口向城市集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不可否认的规律事实。目前,我国以户籍人口衡量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3.8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接下来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将在城市生活,相应地在城市生活的老龄人口也远远多于农村老龄人口(见下表)。




按照目前全国总的老龄化率粗略估计,截至2020年底,城市中60岁以上人口比农村多7000多万,65岁以上人口比农村多5000多万,城市面对老龄化的压力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老龄退休人口将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城市医疗条件较好也使得城市人口预期寿命高于农村人口,这使得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更大。

数据显示,2020年,149个地级及以上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4%,进入到深度老龄化。




我们把全国经济总量排名最为靠前城市的老龄化数据作对比发现,我国GDP排名靠前的主要城市的老龄化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2020年,我国所有城市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共计有23个,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的城市就有6个,其中江苏南通以30.1%位居万亿俱乐部城市老龄化率第一名;60岁以上人口占比在15%—20%之间的城市有12个;仅有5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低于15%,其中深圳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以5.36%成为上述城市中老龄化率最低的城市,由此可见,未来大城市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佛山、深圳三个城市的老龄化率是最低的,这与粤港澳地区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有关,也与其产业结构相关,这也给上述三个城市健全养老体系留下了较为充足的时间。


-05-

四“超”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带来的影响

四“超”的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健康层面、区域层面,会带来深远影响。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的老龄化处于从“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的境地。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入老龄化社会,例如,日本在1968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亿美元,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美元。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虽然突破2.2万亿美元,但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仅略超过1700美元,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尚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形态。“先老”已然无法避免,“未富”却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富裕水平追赶和迈进。1978-2010年,中国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0.3万亿美元大幅增加到将近6.1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期,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307.1美元增加到4550.5美元。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速老快富”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相重叠。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超过10%下降到2019年的6.1%,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动力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改善,社会形态正从“未富先老”转向“速老快富”。

从社会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多数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已经相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到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加人数分别为1.35亿人、0.43亿人和1.04亿人,与7.1亿就业人口的现实需求差距巨大,“未备先老”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实行企业年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政策体系、住房制度、长期照护制度试点、托幼服务体系、老年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城乡低保、政府兜底、鼓励商业保险等一系列改革,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从健康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快速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但是“活得久”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的失能和半失能率为18.3%,以当年老年人口推算,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要接近1亿人;以2008年老年人残障率5.6%测算,当前残障老年人规模约为14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近8年,中国老龄社会的“未康先老”特征明显。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重点。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是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格局明显,“农村先老”成为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的区域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


来源: 新华养老週刊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机构的服务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