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老人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尚未解决的就医痛点
1、寻医问药是老年人基本需求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深入发展,老年人看病就医越来越成问题。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1.9亿老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很多人需要经常上医院看病、换药、做手术。即使是身体康健的老人,伴随年岁增长,也有必要定期去医院做体检与健康筛查。可以说,寻医问药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但是,老人就诊的必要性伴随的却是难以回避的就诊痛点:
在生理上,老年人岁数大、体质差,甚至会有行动不便、视听障碍、表达不清等情况,因此即便看似简单地排队、挂号、检查、缴费等必要流程,对他们来说较为吃力,常常出现久站站不住、排队等不及、体力吃不消的情况。
在心理上,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等原因,社会交往减少,加上其子女在外地居住或工作繁忙,无法常伴其左右,他们难免会感到空虚寂寞。老人在患病就诊时,生理上的不适加剧心理上的孤独和失落,他们内心更想要有人陪伴。
2、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凸显
“看病难”一直困扰着很多病患,特别是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病人就诊存在排队时间长、等候就诊时间长、辅助检查取药收费时间长、医生诊疗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
这固然是因为我国三级诊疗体系不完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导致病人倾向于“蜂拥”去往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就诊,也与目前很多医院内部的流程管理不到位密切相关。
从挂号、候诊、收费、到取药的环节繁琐,医院的各大区域、各个科室名目繁多,一些医院还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人流集中的问题,尽管医院设有导诊台,还有志愿者导诊,但也很难完全改善这些问题,如此,前去医院就医,就像是在拥挤的“迷宫”中寻路。
此外,在后疫情时代,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需要,一方面,许多医院加快了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包括人工窗口缩减、全预约挂号的实行、陪护码的出现等;另一方面,在防疫政策的要求下异地就诊患者看病流程也会相应增多,包括线上提前报备、核酸检测、健康码扫码等。各地不一的防疫政策、繁琐的就医流程使就医难题愈益凸显。
PART 2 再度火热的陪诊行业
一是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寻医问药需求,二是老年人“看病难”问题凸显,三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就医流程更加复杂化,种种因素致使老年人的就医难度加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诞生“陪诊”服务,并在近期再度火热。
首先,陪诊服务满足了市场需求,对老人来说,可以很好地解决数字化社会下老人看病难的痛点,对工作繁重或在外地居住的子女来说,也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无力陪伴父母的难点。
其次,提供陪诊服务的陪诊师可以充当老年患者和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缓解医患矛盾。
最后,陪诊师工作经验要求低,专业限制少,服务人群多,发展前景广,将为灵活就业注入一股活水,缓解就业压力。
1、陪诊师:不只是陪诊,更是就诊规划
一般而言,陪诊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为:
(1)陪同客户挂号、取号、候诊、就诊、检查,取检查结果、取药、办理住院等就医全流程陪同服务或跑腿服务。
(2)了解客户病情,帮助有认知障碍、表达不清的老人与医生沟通,给医生介绍客户既往病史、身体症状、检查情况、服药反应等。
(3)保持与客户家属的联系,获取客户基本情况,同时将就诊结果、医嘱、复诊等情况告知客户及其家属。
(4)有经验的陪诊师甚至可以充当“就诊规划师”的角色。特别遇上热门科室和专家时,可以提前进行就诊规划,达到最优的就诊效率。
可见,陪诊师这一职业并不轻松,真正要做好陪诊师,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资质。陪诊师最好是由具有医学专业背景、有医院工作经历或对医院就诊流程非常熟悉的人担任;就医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涉及从挂号到检查,从门诊到住院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陪诊师具备处理突发状况和风险评估的能力;此外老人陪诊师还要充当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老人和医生进行充分沟通。
某陪诊平台就明文规定,他们的陪诊员有严格的资格限定:
(1)医学教育背景大专学历以上优先;
(2)在正规医院从业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3)有从业资质证书,例如,执业医师,执业护士,临床助理医师等。
2、陪诊机构的运作模式:类似Uber式平台
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提供陪诊服务的主体包括一些专业陪诊机构、家政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他们或通过自建公众号、开发微信小程序,搭建APP或依托淘宝、美团等线上平台提供陪诊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类似Uber,通过平台连接陪诊师与客户,由平台保障陪诊师的专业性。平台化的服务模式还可以保证价格透明、服务标准,易于粘贴复制,向全国各地扩展业务。
收费模式上,陪诊服务收费标准不一,主要根据服务时间、服务项目进行收费。淘宝上一家陪诊机构,服务费用在200-400元不等,分半天、全天服务,以及普通服务及VIP服务。如果有一些更为个性化的需求,收费还会更高。
在服务模式上,除了服务于患者的ToC模式外,这些专业平台还可以探索与保险公司、银行、养老机构等合作的ToB模式。
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市养老院收费标准及服务,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