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颐学院艺术课堂】与中老年人浅谈学书法(第一讲)

2017.10.21

分享:

作者:颜老师(中老年书画教学工作者)

书法是中华传统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这毋庸赘言。在今天电子化一统天下、全民渐渐远离“手写”的时代,近年热爱书法的群众为什么有增无减呢?中老年书法初学者应该如何看待书法、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呢——以下我们一起来谈讨此一系列问题,因限于微信篇幅,故分期连续讲述。

首先,书法艺术起源于群众书写,但并不等同单纯写字。这符合任何艺术的发展规律,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单纯的、不自觉的群众书写中孕育着一定的隐性书法原理。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群众,不少人都能写一手“帅气”的行草硬笔字,但并不意味着个个都懂得书法,此中大部分人是在“约定俗成”的社会应用书写交流环境中、非自觉形成的书写习惯,当然,无可否定,这个“约定俗成”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隐性审美规律的作用。因为人的一些共性审美感觉是天生的,不学而能,比如,一连书写十几个相同的方整结构时,如“国、口、因、固、圈…”,如果个个字的外框都写得那么方方直直,此时隐性的审美感就会厌倦,促使会不自觉地将某些字的外框写成圆形或梯形。

故此可以说,书法艺术是几千年以来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书写基础上的,在漫长的书写岁月中,她捕捉、归纳、总结了一套符合生理书写规律和审美规律的操作技巧,并在共性书写、不悖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为各家各派、难以数计的个性书写,精彩纷呈的墨香肤彩承载着数千年华夏儿女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如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光芒一样照耀着悠悠的历史长河。

单纯的写字,只须字迹清晰、工整,就可以达到书写实用目的了。

书法区别单纯书写在于,一下笔就讲究“造型”的审美准则,是在线条变幻中实现作者瞬间情感寓入,同时充分讲究大小、长短、浓淡、疏密、轻重、强弱等理性的对比搭配,最后实现和谐统一的造型艺术。由此可见,书法是一种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去驱使笔毫的书写,这种书写,与以实用为目的的单纯书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故而基于实用目的之单纯书写,在电子化产品流行的今天,一下子就被科技取代了。而书法作为一种“情感化”变幻无端的人类高智商艺术,她在一起一伏、一开一合之间禀赋着天地鸿开的哲学玄机,可以经纬天地、物化万象,她瞬息万变的线条魅力在审美规律的自由国度中,可以穿越时空无限制地遨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法在所有姐妹艺术当中,是最直接、同时又能最深刻地捕捉、反映人类情感内在美的艺术。她不像绘画,不受具体形象的表现限制,却又充满瑰丽多变的意象表现力;她不似音乐,却有类似音乐一样洞烛人类内心情感起伏的节奏表现力。近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先生曾经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他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在电子化全面取化实用书写的时代,在一切生活日趋简约便捷却显得机械化的时代,书法艺术却表现出温情脉脉的人性化魅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这种祖宗传下来的情感艺术。冷冰冰的直线现代家居,往往壁上挂上一幅行草书,其流动活泼、充满生机的线条,顿使呆板的直线空间获得改观;枯燥乏味的当代数字生活,使很多政商精英人士下班后更喜欢躲进安静的传统风格茶舍,几杯香茗下肚,爱挥毫书写几行——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任上也认真学习中国书法,这,决非偶然!

附:颜老师楷书教学视频




以上图片版权归其作者及肖像者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使用在其他广告宣传资料等商业用途或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