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中国医师节|专题】万颐养老的他们,把暖心守护藏在每一个日常里

2025.08.26

分享:

2025年8月19日

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在万颐养老的每个角落,

总有一群人用专业与温度

编织着长者的晚年幸福。

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

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

将"医者仁心"化作触手可及的温暖。

这一次,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他们,

走进这些暖心的动人篇章,

去感受那些藏在日常细节里的深情守护。



刘俊君 医生

广州榕悦·越秀公园,入行7年


【暖心事迹】



四月的广州,湿热初至。刘姨带着出院时医生开具的钾片回到榕悦,而这小小的药片,背后却牵连着一段令人心惊的经历——此前,她因血钾过高险些危及生命,经一段时间用药调理后,情况才逐渐稳定。


刘姨写的感谢信


当天,护士按流程送药到房间。当她将钾片递到刘姨手中时,职业的警觉让她瞬间察觉异常,立即向刘俊君医生报告。没过多久,刘医生匆匆赶来,眼神中满是关切与认真。听完刘姨的说明后,他沉稳地说:“这样,明早先抽血检查,等结果出来再决定后续用药,您看可以吗?”这一句温柔而专业的回应,如暖流般抚平了刘姨心头的不安。

这份对长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医疗工作的严谨与科学,令人由衷敬佩。三天后,检验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刘姨笑着说:“有刘医生在,我睡得踏实。”




赵义 康复师

广州榕悦·越秀公园,入行6年


【暖心事迹】


余姨入住不到一个月时不幸摔倒,导致左脚肿痛难行。赵医师得知后立即接手治疗,为她进行按摩、照灯,并坚持每日换药。尽管照护区域广、工作繁重,赵医师却始终毫无怨言。他不仅认真施治,还常在治疗时与余姨聊家常,用亲切的交谈缓解她的焦虑与孤独。


余姨写的感谢信


“原本以为要躺很久,没想到一个多月就能重新走路了。”余姨感激地说,“赵医生不仅医术好,更难得的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关怀。”专业细致的治疗,配合鼓励与陪伴,不仅加速了康复进程,也帮助长者重拾生活的信心。这份用心与温度,赢得了院内长者们的一致赞誉。


王佳佳 护士

广州榕悦·越秀公园,入行3年


【暖心事迹】


今年四月,刘姨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出院时医生叮嘱需坚持使用四种眼药水——用法各异、时间交错:有的每日三次,有的四次,还有一款必须睡前滴用,操作繁琐,极易记混。


刘姨写的感谢信


本以为这份细致的护理要靠自己坚持,没想到,王佳佳护士主动接过了这个任务。“不管多忙多累,她每天都准时来给我滴药。”刘姨回忆道,“这些本不是强制要求的工作,可她从没抱怨过一次。”正是在这点滴的照料中,刘姨真切感受到了榕悦的温度——那是来自护士们无声守护,她说:“她的耐心和细心,让我觉得被在乎、被珍视。”



杨承宇 康复医生

广州榕悦·滨江中,入行7年


【暖心事迹】


陈姨在养老机构已住了六年。因膝盖退行性病变,一度行走困难,起身坐下都需扶墙支撑。入住后,杨医生为她量身定制康复计划。经过三个多月的科学训练与悉心指导,如今她已能独立缓步行走,甚至可扶着扶手上下楼梯。

在长者眼中,杨医生不只是医生,更像是知冷知热的家人。他从来不只是看察病情,而是会去用心了解每位长者的习惯与性格。知道陈姨念着老家的桂花,他便在训练间隙聊起家乡风物,笑着说:“等您走稳了,咱们推轮椅去小花园,三角梅开得正旺,不比桂花差。”一句话,便让她重燃希望。

他的康复训练因人而异:怕疼的长者,他把动作拆解,边数数边鼓励;性子急的,他就用日历画勾,记录每一点进步。他总把细节做到极致——治疗前先搓热双手,器械扶手缠上软布,只为让长者更安心舒适。陈姨在表扬信中写道:“我特别感谢杨医生,他是个好医生,是我们长者贴心人。”他笑着收下信,转身又投入工作。



杨国平 康复师

福州万颐·智汇坊,入行8年



【暖心事迹】



2024年8月27日晚8时52分,5楼自理区的潘秀华奶奶在卫生间起身时不慎摔倒,左侧手臂撞墙,造成肩关节盂肱下脱位。经一周住院治疗后返院休养,左手需石膏固定,无法再打麻将——这项她最喜爱的日常活动被迫中断。奶奶情绪日渐低落,精神也受到影响。


杨医师得知后,第一时间前去沟通。他耐心安抚情绪,详细讲解康复方案,并坚定地告诉她:“只要坚持训练,45天后,您就能重新坐上麻将桌。”他还分享了类似的成功案例,帮助她重建信心。一番话如暖流注入心田,奶奶的低落一扫而空,积极投入康复训练。


训练过程枯燥辛苦,杨医师巧妙地将她的麻将爱好融入手部功能练习,还配合舞蹈音乐节奏训练上下肢力量,让康复变得轻松而有趣。同时,他主动协调心理疏导,帮助她逐步回归集体生活。三个月后,潘奶奶不仅肢体功能显著恢复,心境也焕然一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节奏与乐趣。当她再次坐在熟悉的麻将桌前,动作自如、笑容舒展时,杨医师由衷地为她高兴。这份来自长者的感谢,是对专业与温情最好的回应。


陈大永 医生

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榕悦,入行10年




【暖心事迹】



卧床的陈奶奶因长期使用约束手套,近日出现外耳道活动性出血,病因不明。陈医生第一时间床边检查,判断院内无法处理,需专科诊治。他没有犹豫,立即协调车辆,亲自陪同长者前往医院,全程守护在侧。

就诊期间,他主动与耳鼻喉科医生沟通病史、用药情况,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并确保后续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即便在休息时间,只要接到护理站电话,他也迅速响应,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他常说:“这些长者把健康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担得起这份信任。”十年从医路,他用行动践行着“精心医疗、用心照护”的承诺,将长者的健康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曾俊鸿 康复师

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榕悦,入行5年



【暖心事迹】



王奶奶因长期轮椅出行,下肢活动受限,加上体重偏重,常有膝关节和肌肉酸痛。每次康复训练,曾康复师都耐心指导动作,细致按摩放松。一次,他发现奶奶因手部不便,无法自行涂抹止痛软膏。他便主动在按摩时帮她涂抹,边做边讲解注意事项,让她倍感安心。

平日里,曾康复师总是面带笑容,主动与长者聊天。谁手机不会操作、微信打不开、视频连不上孩子,都爱找他帮忙。他从不嫌烦,一遍遍教,直到学会为止。正是这份真诚与耐心,让他成了长者心中值得信赖的“自家孩子”,也赢得了家属的由衷感谢与认可。



谢云娥 康复师

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榕悦,入行6年



【暖心事迹】


罗奶奶曾因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靠轮椅出行,情绪低落,对康复几乎失去信心。谢康复师第一时间为她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从床边被动活动,到坐位平衡训练,再到扶助行器迈步,她始终在旁守护。“奶奶,您这一步迈得真稳!”她轻声鼓励。

为缓解疼痛,她结合手法治疗与热敷,细致调整训练强度。过程中,她不断肯定奶奶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她重建信心。三个月后,罗奶奶不仅能独立行走,还重新参与了院内活动,笑容也多了起来。家属感动地说:“是谢医生让她重新‘活’过来了。”谢医生却平静地说:“我只是陪着她,一步一步走回来。”



徐婷婷 助理中医师

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榕悦,入行5年



【暖心事迹】



曾奶奶因心脏功能不全,常感心慌胸闷,情绪焦虑,夜间难以入眠。徐医生查房时总会多停留几分钟,耐心倾听她的担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并给予心理疏导:“您别紧张,咱们慢慢调,身体会好起来的。”

她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指导合理用药,推荐适合的食疗方和呼吸放松法,帮助奶奶缓解症状。得知奶奶需前往专科医院复诊,却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无法挂号,徐医生便多次手把手教她操作,协助完成预约,还提醒就诊注意事项。她的细致与体贴,让奶奶倍感温暖。如今,奶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逢人便夸:“徐医生不仅是医生,更是知心人。”



在今年的中国医师节,

我们想对万颐的每一位医师们说一声:

谢谢你们,辛苦了。

是你们,用专业守护健康,

是你们,让“养老”不只是安度余生,

而是被尊重、被理解、被深深爱着的每一天。

致敬所有默默耕耘在养老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你们就是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