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随笔 】重读一首记忆中的诗

2017.12.16

分享:


冬日里天冷冷,偶尔间翻开手机朋友圈,忽然传来了著名诗人余光中过世的信息。

这年头影视、游戏、聊天占尽了人们的娱乐,除了被迫应考,没有几个人会读书,更没有几个人会去读诗。旧体诗不消说,普通年轻人不屑一顾,视之为坟墓里的文化,新诗,除了徐志摩那几句装模作样的轻薄句子被匆匆的年轻人当流行曲一样记住外,恐怕要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最出名了。

先生走了,中国诗坛塌了半边天。

余光中先生虽然呆在台湾,但是他在大陆出生并成长的,其文学成就及对祖国大陆深沉的的感情,被两岸共同认可。他写的《乡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穿越海峡,风靡祖国大陆,199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就有人唱《乡愁》,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称呼余先生为“乡愁诗人”。可以说,如今六十岁以下、三十五岁以上的那几代人,或多或少都听说《乡愁》这首诗的名字,笔者经常穿梭在城市中老年文化人群堆里,几许听过他们用熟悉的腔调在大庭广众的舞台上朗诵过“乡愁”——

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情最多,似又最欠乏真情,但不妨碍他们也得“乡愁”一下,因为《乡愁》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论不到你喜不喜欢,反正,就算记不住诗句的具体内容,记住诗的篇名相信是不成问题的,这样的话,这一首短短的诗被大部分国人记住是不成问题的。

尽管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写作,他自己称之为的“我的四度空间”,一生著述宏富,仅在台湾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有50多部,但在用秒来形容飞速变化的当下,绝大多数的人们对余先生其它大作充耳不闻,只在匆匆的瞬间记住了《乡愁》这首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有一首诗广为流传亦足慰矣!

这么多年来,《乡愁》被谱成10多种歌曲,目前有十五六种教科书都收录过这首诗。在人类历史上,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样,有一首诗能被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广泛记住的,恐怕只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东坡、陆游、毛泽东等屈指可数的那几个人了!

天冷冷,怀着对一代诗人长逝的稀薄祭奠,在秒变如流星的长空下,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老人家这首脍炙人口的大作吧!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以上图片版权归其作者及肖像者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使用在其他广告宣传资料等商业用途或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