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队文学集】选摘

2017.08.31

分享:

【志工队文学一】藤椅上的时间

张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志工队,选材自榕悦城市长者照料中心长者故事)



图片源自网络

套上黄色背心,坐在藤椅上,我们是志愿者,是倾听者,是短暂的陪伴者,更是被智慧老叟启蒙的年轻人。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在藤椅上,老人与我们聊新旧时代的浮浮沉沉。他们的身上有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身上鲜见的时代使命感。

三月末,春雨潜入花城,我们敲开了纪阿姨的房门。一进门,房间的桌子上叠放着几份报纸很是显眼。电视机锁定在凤凰卫视,纪阿姨的轮椅固定在离电视机不到两米远的地方。尽管戴着脊椎护具,纪阿姨仍然端坐,神情一丝不苟。我注意到遥控器在离纪阿姨有些距离的地方,问及,她说:“我基本上就守着凤凰卫视看的啦。”话音刚落,电视里播了新节目,纪阿姨又向我们细细介绍起了节目中的女主持,如数家珍。电视里随意播到一条新闻,纪阿姨信手拈来就是一段小时评。她谈被捕的朴槿惠,并把北朝鲜比作老旧的封建社会,她讽评天津那两个被双规的领导,抖擞之态完全想不到她在鬼门关旁走过两遭了。

“孙中山带着一群流浪汉,毛泽东带着一群穷光蛋……,”“如果全中国都能像温州人一样,那中国将会变得很强大。”“我姓李是李世民的后代,那群为了逃避武则天屠杀南下福建的李氏后代就是我的祖先啊”在爽朗的四月午后,我们又坐在花园的藤椅上,听李叔从孙中山、廖仲恺、荣毅仁侃回李世民。聊天中,李叔滔滔不绝,甚至不愿停下来喝口水润润喉,时而像拔剑出鞘的年轻侠士,时而似个感时伤怀的智者先驱。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这么说,老人们这么做,我们也该从巴掌大的手机世界里移开视线,历史又厚又重,世界既阔也辽,我们该往更远的地方看,往更远的地方走。


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是最好的时光

起初,在志愿活动中,我们每次与老人谈起家人和现在的生活都小心翼翼,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在老人院里没法常常见到家人,老人难免孤独难受,但意外的是,许多老人对自己的子女及老人院的工作人员称赞有加,不少老人都觉得“现在是最好的时光”。

张姨谈起从前没有办法自主选择的婚姻家庭有些愤愤:“从前哪里有自己选的机会喽,不都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嘛?到了婆家就得听婆婆的话。”可是她喜欢现在,喜欢老人院“现在就好喽,像吃什么都有得吃,在老人院还有你们陪我聊天,上午有人一起唱歌,护工人也好、细心,比我一个人在家好多了。”

赵伯爱下象棋,我们几个志愿者在花园里配赵伯下过一次。我们的棋技差,差到连自己也不忍直视,一盘未落便不好意思继续,连连像赵伯道歉,赵伯却心宽:“没事,你们陪我下棋多好的事呀。下着下着就会了。”其间还不断帮我们出招,自己“攻打”自己。

知足常乐,是老人们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事之一。

【志工队文学二】悲伤不乏喜乐,孤单但不孤独

李淑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志工队,选材自榕悦城市长者照料中心长者故事)



图片源自网络

养老院的厅子里,身穿白色婚纱的邝阿姨紧紧挽着罹患老年痴呆的老伴儿,对着相机眯眼微笑,满脸的小确幸。

邝阿姨今年77岁,是一名退休多年的教师。她的教学经验可谓丰富,上可助勤良,下可治顽劣。初中毕业后,21岁的邝阿姨就做起了小学教师。然而,稚嫩的邝阿姨并没有得到特别的优待,而是被指派到年级的“问题”班级进行教学。这个“问题”班级有18个留级生,多顽劣懒散,不爱学习,经多个教师教导仍不改脾性。邝老师自认术业不精,未必有能力治好这个班级,但她严格要求自己,务必做到尽心尽力。因此,她每日起早摸黑到校,披着星月回家,就为多了解一分学生,多改一份作业,多探访一回学生家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这18名“大龄”留级生,都被邝老师亲手送上了高年级。

邝阿姨教学几十年,深受学生敬爱,桃李满天下。谈及她的教学手腕,大家都是一阵赞叹。邝阿姨非常谦逊温和,说教学的关键,唯“勤奋”而已。

邝阿姨与陈叔夫妻50余载,彼此相亲相爱,育有一儿一女,均是人中龙凤,在国外拼搏事业。陈叔是一名商业精英,为人聪慧亲和,精通英、俄两语,事业有成。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在几年前罹患老年痴呆症,丧失记忆以及语言功能,生活不能自理。这无疑给邝阿姨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相濡以沫50年,她老了,他也老了,可他却忘记了所有。他不能再与她相扶走过那一条街,不能在她悲伤的时候拥抱她、安慰她,更不能在儿孙承欢膝下时回忆峥嵘岁月。

将所有的苦痛默默咽下,邝阿姨也住进养老院,细心照料着老伴儿,不假他人之手,唯恐老伴儿不习惯,不喜欢保姆,或者被欺负了。

一天清晨,陈叔在邝阿姨仍在熟睡时悄悄地摸出了房间,颤巍巍地走着,坐在厅里的沙发上就发起了呆。邝阿姨睁开眼睛发现陈叔不见,心急火燎,穿着睡衣就跑出房间寻找陈叔。当她看到沙发上的陈叔时,才大松一口气,生气却怎么都舍不得发火。邝阿姨把陈叔的头抱在怀里,双手轻轻地摸着他的脸颊,哄着说“啊我终于找到你了,你跑哪儿去啦,我找了你好久”。看到这一幕的护工无不红了眼眶。

浓浓相濡以沫,情深五十余载。邝阿姨对老伴儿无私付出、细致耐心,陈叔回馈给她的则是唯一的依恋与信赖。他们的情爱,在养老院里栖居。

【志工队文学三】最浪漫的事

李欣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志工队,选材自榕悦城市长者照料中心长者故事)



图片源自网络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每一次看到邝姨和陈叔,就会让我想起赵咏华《最浪漫的事》的这句歌词。

我们认为他们是敬老院为数不多的模范夫妇之一,如今已经一起度过了五十多年的岁月。敬老院的老人们无一不认识他们的。

说起陈叔年轻的时候,邝阿姨总是自豪又幸福。他精通外语又十分聪明,她是小学校长,男才女貌。他们曾因工作原因分居过一段时间,但这从来不能阻断他们彼此的依赖和爱恋。

前几年因为发烧一个星期没退,脑萎缩,陈叔逐渐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邝姨说刚开始看着他渐渐痴呆,内心难以接受,很难过,但是她从未抛弃过他。虽然不说话,无法与人用语言正常交流,也似乎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但是却一直有可爱的笑容,大概是因为知道阿姨在身边吧。他知道谁对他好,他知道该信赖谁。他得病后,邝阿姨曾经请保姆帮忙照顾,但是他都不信任。对于不信任的人他会盯着他,无奈之下,邝阿姨才一起来到敬老院。邝阿姨说,年轻的时候他十分照顾他,对子女和她都总是温柔地说话,从未有过大声的批评。现在是换作她来照顾他,也算是一种回报了。

她本来在敬老院住的,后来由于他半夜只要看不见她,就会总是找她,令她难睡好觉,她便决定回家住,但是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她都会来敬老院陪伴他。她的子女说,她已经尽到了一个妻子最大的责任,就算她不来敬老院,孩子们也不会怪她了。

她总说,她的子女工作在外,而他的兄弟姐妹也有自己的家庭,除了她之外没有人能照顾他。如果不是照顾他,她不会一直待在这里。但是我想,就算有人照顾,她也不会无所牵挂地出门太久。

她从不吝啬地表达爱意。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容易乱走而走丢,有一次,他坐在花园看其他老人聊天,而她紧张地在老人院找了很久,一见到他,她就一把抱着他的头亲吻,说:“啊我终于找到你了!你跑哪去了?找你好久了……”

她做什么事会征求考虑他的意见。我们几次采访的时候,她会她看到他有些紧张,便看着他的脸,拉着他的手,细声地问他了她好几遍:“是不是要上厕所?”虽然他不能说话回应,但她能从他的表情和动作中看出他心里的想法。

他们会牵着手一起在花园散步,一起坐在厅上静静地互相陪伴着吃下午茶,并肩看细水长流。

我们虽然不清楚他们年轻时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具体爱情故事,但是房间里他们金婚那天敬老院帮忙拍摄的婚纱照里,两人明朗的灿烂的笑说明了一切。愿他们的婚姻还有更多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起白头到老,一直把最浪漫的事持续下去。



图片源自网络

【志工队文学四】李叔

作者:应梦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志工队,选材自榕悦城市长者照料中心长者故事)



图片源自网络

李叔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每次和他聊天,他都有讲不完的话。很多时候,都是他在讲,我们在听,他是一个很好的聊伴,只是缺少一个聊天的对象。

李叔喜欢讲别人的事,第一次见面他就和我们讲起了仲恺(李叔是仲恺的教授),讲起了孙中山,讲起了毛泽东。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李叔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而他所说的那些史实,也是不见于历史课本的,每每听到,总觉得十分新奇。但我们更想知道李叔自己的故事,于是在我们的引导下,李叔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李叔一家子与中山大学有着十分奇妙的缘分,他的女儿女婿就读于中山大学,亲家也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因而李叔对于中山大学也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如今,儿女不在身旁,他虽能理解儿女的难处,但也忍不住思念他们。李叔曾经聊起他在和老伴儿到澳大利亚看望女儿女婿的时光,令他记忆深刻的不是美丽的风景,不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而是在早晨送外孙女上学时的暖人瞬间:他和老伴儿一人拉着外孙女的一只手,祖孙三人行走在林荫小道上,清晨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仿佛给人披上了一件温情的外衣。送到幼儿园后,外孙女朝祖父母挥手说再见,清脆的童音触动了老人心底的柔软,让老人忍不住湿了眼眶。李叔真的很喜欢他的孙子孙女,第二次去看他的时候,他说他的孙子昨天刚来看望过他,和他聊天,还帮他冲凉,他感到十分开心,和我们聊天时眼睛盈满了笑意,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人到暮年,离群索居,似乎更能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心境,李叔在他这个年纪深有体会地对我们说。有时晚上睡觉前,李叔会常常想起他的母亲。李叔说他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母亲,她没有新式的思想,就如所有传统妇女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可是就是这样平凡的母亲给了他温暖与柔情,照亮了李叔的童年。或许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对于子女有着无尽的爱。李叔是家中的幼子,父母曾经在印尼打工,后来回到家乡福建,也算是带资回乡,还为村里捐建了一所小学。因为是老来子,李叔在家中颇为受宠。还在襁褓中,父亲就抱着他满村地晃悠,颇有种炫耀的意味,这不禁让我想到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中玉米的做法,或许这是中国农村人的通病——对于子嗣的注重。李叔还开玩笑说,他父亲在他饿得大哭的时候还会“相濡以沫”呢。或许现在的人看来很是可笑,但这何尝不是淳朴的农村人最质朴的感情呢?

谈到少年,李叔还讲到自己的恩师。李叔说他自己本来打算上完高中就去当小学老师的,但是去培训的时候,刚好碰到南京的大学来福建招生,李叔本无意于此,但是恩师苦苦劝说,于是他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报名参加了考试。后来侥幸得中,他才踏上了艰苦的求学之旅。李叔很感谢他的恩师,因为是他重新点燃了一个少年追梦的热情,改变了一个少年的一生。在那个闷热的午后,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就像一阵清风拂去了燥热,催生了一颗稚嫩的幼芽。

李叔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没能一一记录下来,但我想说对于一位降临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他们想要述说的并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站在人生尽头回望过去的沧桑感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广州万科养老微信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以上图片版权归其作者及肖像者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使用在其他广告宣传资料等商业用途或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