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健康,晚上能吃姜吗?需要怎么吃

2017.06.03

分享:

生姜,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生姜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它的食物特性是起香辛料作用,在烧肉、鱼等荤菜时加上生姜,有去除腥味的作用;同时针对一些疾病,还有着很好的治疗和预防的药材。



但是,从古至今流传这么一句话:"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而最近跟院内住的长者聊天,一直念叨着,晚上不要吃姜,然后引用一些说辞“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生姜作为最常用的调料之一,晚上吃还是不吃,有毒还是没毒,让人纠结了很多年,流传到了现在。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晚上不能吃姜?

谣言:中医认为,人体到了晚上,阳气开始收敛,阴气上升,晚上应休息益养精气,而姜味辛性温,含有挥发油,是辛温,有发散向上的作用,晚上吃生姜有悖阴阳常规之理,晚上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不能再像白天那样亢奋,这时如果摄人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影响身体合成代谢,不利于劳累后机体的自我修复,对身体有害。因此通常情况下,白天吃姜有益,晚上则不宜吃姜。



真相:古人大多数人生活艰难,晚餐简单,热量蛋白质不足,晚上又没有什么娱乐,所以很早就睡觉。晚上吃姜相当于空腹+睡前吃姜,这样服用生可能会引起胃肠刺激以及口干舌燥等不适外并无毒性。但是,如果只是将少量的姜作为调味品,不管是什么时候吃问题并不大。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没有发现因为吃没有变质的生姜而出现中毒的。甚至对于体寒之人来说,经常感到全身发冷,晚上服用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的良效。

总之,民间流传的说法,有些可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经验之谈,有些可能没有事实根据的以讹传讹的谣言,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理智科学的看待民间说法。

夏季吃姜有什么好处?



作为世界广泛应用的主要香辛保健类蔬菜,也是食品加工生产的重要原料。生姜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较多的营养价值及药理作用

1.抗氧化、延缓衰老。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生姜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所以有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2.开胃护胃,促进食欲。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同时生姜可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性胃蛋白酶原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的道理。

3.防暑、降温、提神。在炎热的时候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作用。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大有裨益。我国传统的防暑中成药——人丹就含有生姜成分,其作用就是健胃、提神、醒脑。

4.杀菌解毒。科学研究发现,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夏季,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另外,可用生姜水含漱、治疗口臭和牙周炎。

5.防晕车,止恶心呕吐。有研究证明,生姜干粉对运动病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效率达90%,且药效可持续4小时以上。民间用吃生姜防晕车、晕船,或贴内关穴,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而有“呕家圣药”之誉。

6.促进血行,驱散寒邪。由于着凉,引起感冒,喝些姜汤水,可增加血液循环,使全身发热,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7.减少动脉硬化发生。有研究表明,生姜提取物能阻碍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8.保肝。生姜辛辣成分中的姜酚、姜烯酚对四氯化碳和半乳糖胺所致肝损害有抑制效果,从而达到保护肝脏受损的作用。



夏天食用生姜应注意四点

生姜的好处的确很大,但夏季服用同样要注意适可而止。由于生姜中含有大量姜辣素,如果空腹服用,或者一次性服用过多,往往轻易给消化系统引起很大的吸收压力,还轻易刺激肾脏,引起口感、喉痛、便秘、虚火上升等诸多症状。因此夏天食用生姜应注意以下四点:

1.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热,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热症。生姜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宜多吃。

2.并非所有人都宜长期食用。凡属阴虚火旺者,或患有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以及夏季好发的疖疮、痱子等病人,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3.不同用法的生姜防治疾病的功效不同。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宜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的畏寒、发热,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更不能用来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受寒引起的呕吐,其它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4.腐烂的生姜有毒性。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黄樟素,它能使肝细胞变性,并会诱发癌症。所以,有人认为烂姜可以吃,“烂姜不烂味”,其实是错误的。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其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