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以革命进步青年的身份,新中国成就了他的大学梦!

2018.06.10

分享:

广东民间方言有“贵人出门招风雨”的讲法,今年的广东高考日子赶得巧,可谓有风有雨,举子们出门迎头就是倾盆大雨,在一片湿溚溚的天气中,克服环境困难,在考卷上驰骋纵横、各显神通,实现人生理想。


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其优胜劣汰的社会际遇相差是巨大的。距今相隔半个世纪以上的莘莘学子,其面临的高考条件,艰巨程度又何止于今天!我们采访了榕悦城市长者照料中心、深圳市福田区福利中心的长者们,听听他们对当年高考的历史回顾。

吴叔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考

(吴叔今年81岁,退休前是中学老师,2018年3月入住广州榕悦。吴叔说他不愿意出镜,不希望成名,想“安安静静的做美男子”。)

1954年,新中国还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时期,长期饱受战争破坏的国内环境正在艰难的复苏之中。那年十七岁我参加了高考。在此之前,我在广西读过中师,中师是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毕业之后学校会分配,那时参与高考是需要学校保送的,而且还有名额限制,我们中师班里一共三十个人左右,只能保送四分之一的人参与高考,在获得被保送参与高考资格后,才开始自行复习,以前不像现在的学生有这么长的时间准备高考,我记得当时就两个星期的复习时间。临考前,学校统一送我们到桂林,在高考考场附近暂住,当时的考试科目比较多,且不分文理,但不考外语。到了高考那天,我的心态比较好,不紧张,至于具体细节,现在已记不清了。

我们那时是考前填写志愿,由于我是读师范学校的,所以填志愿也只能报师范学院,首选就选择了广州华南师范学院,因为我比较喜欢物理就选择了物理专业。那时我们高考之后,就守着《长江日报》等待放榜名单公布,在上面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如果落榜了就回学校等待分配做一名小学老师。很幸运,最后我被华南师范学院录取了,专业上被调剂到了生物专业,成为新中国第四批大学生。

肖叔、邓姨夫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高考

(肖叔今年89岁,邓姨今年 83岁,退休前都是广大教职工,2018年5月入住榕悦

,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我的先生上大学,与我不同一个时代,他在高中时期开始,就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初期,他就以革命进步青年的身份,被当地政府保送上革命大学,新中国成就了他的大学梦!

我来自农村,年少时期正值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家里面根本拿不出钱供儿女读书,即使学费全免也没法负担伙食费。一直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那时候我已经四十多岁,为了实现大学梦想,我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利用业余时间补习,参加了函授大学招生考试,并顺利通过,荣幸被华南师范大学录取,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了大学课程。毕业之后更是怀着满腔激情投身教育事业!

王爷爷、王奶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考

(“我跟老伴同岁,我们的高考时间相隔7年。今天,我们在深圳市福田区福利中心,一起87岁。”)

王爷爷:“我是1958年在西安参加的高考,那一年26岁。”

王奶奶:“我是1951年在四川参加的高考,那一年才19岁。”


王爷爷:“我是烈士子女,之前在干部子弟学校上小学,中间由于战争动荡换过学校,停过课,15岁进入部队,17岁从部队转业进入重庆学校的卫生所工作,1954年转入泸州化工厂做药剂师,1958年参加高考,考入兰州医学院。在参加高考前,我快工作10年了,结婚1年了。”

王奶奶:“我们家家境不好,我之前本来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工作做老师,但是我口才不好,确实不想当老师,在师范学校还没毕业就放弃了,后来插班到县城的高中,旁听高三的课,我不要毕业证,只想拿个高考资格,重新再选择一次。”

王爷爷:“我记得参加语文考试的时候,我第一个交卷。唉,怎么大家都不交卷啊?我很纳闷,考完试问他们才知道原来他们写作文都先打草稿,然后再誊写到试卷上,我没有打草稿,构思了一下就直接写了!我的脑子很灵活的。”

王奶奶:“虽然当时家里的经济比较困难,但我还是想参加高考继续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到现在为止,我都很自豪当初的选择。”

王爷爷:“我参加高考的时候已经结婚1年了,后来考入兰州医学院,带薪学习了5年,既能支持家庭,又能深造学习。”

王奶奶:“我19岁参加高考后考入昆明医学院,学了了3年,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泸州化工厂做医生,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就是在那里遇见了老伴。”



赵先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考

(2018年3月入住榕悦,今年83岁,是退休干部,)

我出生在北方农村,祖上几代人大字不识一个,为了改变命运,我从小就懂得努力学习,迫切需要通过读书来改变生活。高中就读于济宁市第一高中(省重点高中),当时高考采取地区自主出题,统考的形式招生,我们高中学校事先组织考生到各大高校参观,趁着这个机会,默默记下每个学校的招生特点,招生标准,招生数量等,最后把报考目标锁定在招生人数最多的大连工学院。当时全国参加高考的有两万多人,由于我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当年顺利通过高考,被大连工学院录取,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大学生!



以上图片版权归其作者及肖像者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严禁使用在其他广告宣传资料等商业用途或其他用途。